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最高地
开发区、创新区招商队伍共同参与第三期砺剑
改革创新是开发区与生俱来的最大特色、最强基因,也是开发区持续发展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
10月19日,在南通开发区在建重大项目罗莱智慧产业园一期工程现场,500多名中建二局施工人员正在忙碌。“现在外立面幕墙与室内机电、消防、通风设备安装正在穿插施工中。”罗莱智慧产业园现场负责人刘成龙介绍,“多亏有‘信用承诺制审批’,目前工程符合进度,有望在年底投入使用。”
刘成龙所说的“信用承诺制审批”,是这几年南通开发区推出的一项提升营商环境的举措。原本,企业在启动项目建设时,需要跑近10个部门,将有关建设许可都办好,才能开工。“这个流程快的需要3个月,慢的话要半年甚至更久。”曾在外地参与多个项目建设的刘成龙说,2021年办理手续之初,他就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谁知,在拿到两三个审批之后,他接到南通开发区行政审批局的通知,通过对企业和项目的信用评估,罗莱项目可以签署一份承诺,然后先开工建设,接下来的审批流程再慢慢走。“1个月不到,我们就开工了。这也帮助我们克服疫情、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企业早日投产、抢占市场先机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9月7日,在厦门举行的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上,《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2024)正式对外发布。南通开发区行政审批局(营商办)选送的《打造“万事好通·能达无忧”营商服务品牌》成功入选综合类典型案例,全市唯一,全省仅3家。
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市场主体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近年来,南通开发区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理念,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工程,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高地”,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6+3”专班化推进模式,连续3年迭代实施109项营商环境攻坚任务清单,在全市首创推行营商环境“体验官+观察点”政企交流新机制,累计打造契合开发区特点、贴近产业发展特征、具有区域创新标识的营商特色举措近80条,交办督促协调解决各类营商诉求问题300多件,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刊物媒体宣传推广营商好经验、好做法200多篇,开发区优良的营商环境频频“圈粉”海内外投资客商,落户企业对开发区营商环境满意度持续提升,满意度指数由2022年的85%上升到95%以上。
展望未来,南通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决贯彻省、市有关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有需即应、无事不扰、说到做到、马上就办”的工作定位,以多方共建为原则,以系统集成为方向,以合作共赢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升服务,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4.0升级版,努力实现全区营商环境建设水平持续领跑领先,为建设贡献更大、活力更强、能级更高的长三角一流开发区蓄力赋能。
创新招商机制 实现新突破
项目洽谈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是开发区的“永恒主题”。一直以来,南通开发区坚持“项目为王”,把重大项目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引擎”,以优质增量的导入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近年来,南通开发区构建招商“赛马制”新格局,深化招商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对招商部门进行整体性、系统性重构,扩大招商公司市场主体作用,鼓励招商人员进行“双向选择”,每月亮晒招商实绩,形成“以实绩论英雄、按业绩比优劣、凭贡献排高低”的鲜明导向。
推行招引项目质量评估机制,进一步优化项目质量评估体系,更加注重对项目的产出效益、能耗控制水平、科技含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评估,确保签约项目与主导产业契合程度高、产业效益高、科技含量高。建优配强招商队伍,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培训力度,提升招商人员产业化、专业化、国际化招商能力。这些改革举措也让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迸发更多活力,招商人员个个都是“六边形战士”。
“局里各个处室,分别对应日韩、欧美等地区,或者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产业方向。”南通开发区招商局副局长张振华提出“3人小分队”的概念,解释招商一开始并非一拥而上。局级层面会先进行研判,再进行人员配置。
3人小分队一般是由一个分管副局长负责与区级层面进行对接,拍板一些重大事项;然后获取信息源的工作人员,作为业务骨干A角,负责与企业对接所有相关事项;最后,再搭配一个相对年轻的处室人员B角,负责相关文件起草、车辆安排等辅助工作。
据了解,当前该局总共14名工作人员,同时在对接着30多个项目,3人小分队只是对应这个项目是固定的,在其他项目中,角色也会互换。张振华表示,这就要求人人都是“六边形战士”,能够在极短时间内从与客户的交流中敏锐捕捉到对方诉求,并形成应对方案。
在这种你追我赶的氛围下,“十三五”以来,默克制药、日本大王、武藏精机、奥托立夫等跨国公司以及银河航天、上海电气国轩、阿里巴巴、新松机器人、星源材质、晟斯医药、普米斯创新药、福融新材料等多个超20亿元新兴产业项目成功落地。
今年上半年,开发区新签约注册5亿元及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7个,其中50亿级项目2个、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个,总投资112亿元;16个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在建亿元以上项目51个,竣工投产34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2.5%,列全市第一。
市域内产创协同探路先行
优质高效政务服务,让百亿级林洋太阳能项目从建设到投产仅用时半年多。
南通开发区与南通创新区地域相连,前者是我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也是南通所有开发开放园区中起步最早、体量最大的“领头雁”,产业基础雄厚;后者是南通聚力打造的“创新创业主阵地、青年友好示范区、活力绽放新中心”,集聚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等一批重点研发机构、5000多名各类人才,创新要素密集。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动南通创新区与南通开发区协同发展,进一步做强城市活力新中心。
对此,南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南通创新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保德林表示:“两区协同发展,将突出规划、招商两大关键,集中资源、集中精力打造产创融合高地,在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中发挥更大作用。”
9月3日晚,一场“人才夜课堂”在紫琅人才公寓青年夜校开讲,学员既有来自南通开发区,也有来自南通创新区的青年创业者。“讲的是创业政策,增的是创新动能。”南通市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获得者、南通谷玄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嘉杰介绍说,“按照政策,我们可以申请20万元全额贴息贷款,还可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创业带动就业补贴。”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半年,汇聚两区200多名学员的招商“砺剑班”开班。创新区科创资源与开发区“3+1”主导产业既交叉互补又各具特色,协同后招商图谱范围更广、产业领域更新。放大招商队伍“砺剑班”联训经验,科级干部“星火班”、青年人才“扬帆班”纷纷聘请两区业务骨干担纲授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着力构建“科创项目到创新区、产业落地在开发区”互动发展新格局。
开设青年创客“政企直通车”,举办星湖英才荟、人才沙龙系列活动,百名“能达栋梁”年轻干部挂钩帮扶百家人才企业……全面推进两区协同人才科技创新,南通开发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和“青年集聚”计划,打造聚才引智的“强磁场”和人尽其才的“活力场”,每年新增青年就业近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