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是开发区区别于主城区其他地域的关键特色。2022年,南通市发文支持开发区提升城市功能、建设通城活力新中心,推动能达核心区率先建成产业有活力、城市聚活力、青春展活力的示范区。
相关数据显示,如今的开发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85平方公里,“九通一平”要素基本完善,形成了以星湖大道、通盛大道为代表的“五横四纵”骨干路网体系;能达商务区内百米楼宇达40多幢,总建筑面积超800万平方米,建成星湖101、世茂广场、永旺城市综合体等特色街区,获评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全力打造花园式开发区,先后建成了总面积3200亩的能达生态通廊、总面积9000亩的老洪港湿地公园、总面积340亩的能达中央公园以及全长12.1公里、宽100米的沈海高速一环等绿色长廊,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全区域生态绿地系统,绿化覆盖率达36%。
“开发区的高端业态会越来越多,功能配套会越来越好,城市形象会越来越美……”今年9月底,万景皇冠酒店正式开业,区党工委副书记王康力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洲际酒店集团旗下的国际知名品牌,服务开发区南来北往的客商,将为开发区“通城活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酒店经济是服务业发展的晴雨表,超高的建筑、夜幕下流光溢彩的玻璃幕墙也为城市平添了一道风景线。根据相关规划,“构建中高端酒店集群,做靓彰显气质的酒店经济”被开发区提上近几年发展日程。
区经发局经贸处处长汤淼介绍,开发区正加速落地一批中高端酒店品牌,保障高水平的会务会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和招商活动。目前万景皇冠酒店、星湖城市广场凯悦嘉轩酒店已开门营业,“区内最高楼”炜赋大厦华邑酒店正加紧推进,到2025年,将新增2家五星级标准酒店、2家四星级标准酒店以及若干精品商务酒店,形成与通城活力新中心相匹配的酒店集群。
以酒店业为代表的城市建筑“天际线”不断刷新,开通近两年的地铁1号线,周边环境改造成为地面空间的“颜值”及功能担当。
增设电子导视牌、共享单车站点、非机动车停车棚……地铁开通之初,开发区高标准完成地铁出入口景观建设,对标国内一流水准,以“安全便捷”“人本关怀”和“特色形象”为基本原则,在满足群众便利出行的同时,着力将南通开发区地铁出入口打造成为“通城活力新中心”形象展示窗口,结合各个站点的环境及功能差异,增补开花植物及艺术装置,形成“一站一特色”小游园式的景观体验。去年6月,开发区进一步听取市民意见,将部分非机动车停车棚改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棚;今年4月,南通公交首批招手即停微循环巴士特色线路在开发区能达东区开通运营,多措并举方便开发区市民绿色出行,进一步提升地铁周边配套,打造城区形象。
未来,开发区计划进一步推动能达商务区功能提升、景观提升、品质提升,加快能达商务商圈、国际社区、高端酒店集群、地铁TOD等重点功能项目建设,大力繁荣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首店”经济,营造好的城区环境,让更多青年和人才近悦远来。
发展社会事业增进民生福祉
增进人民福祉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建区40年来,南通开发区全面推动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各类公共服务提档升级。
“新校即名校,老校持续奋进。”9月6日下午,南通市教育局与开发区共建座谈会举行。会上指出,近年来,开发区名师名校长层出不穷,小初衔接工作成效明显,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在全市走在前、做示范。
建区至今,小学阶段开发区现有小学8所,民办学校1所,在校小学生近21600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各3人,“苏教名家培养对象”1人,市级学科、骨干教师40余人;现有幼儿园28所,在园幼儿近1万人,保教人员近1400人。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互动并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好在区、来区就业创业市民上学读书需求。
办人民满意教育永无止境,线下课堂“文化润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南通开发区,有这样一块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近几年频繁出圈,成为开发区的文化新地标、城市新名片。
去年年末,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通知,公布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上等级馆名单,南通新增两家国家“一级图书馆”,其中一家便是南通开发区图书馆。
“孩子很爱来这里读绘本,在大人看来这里也是一种美的享受。”10月20日,在位于能达公园北侧的南通开发区图书馆绘本室里有着不少小读者,带娃前来的王先生是开发区新市民,区图是他每周末几乎都要“充电”打卡的地方。“了解到有专利检索功能,下次工作中有需要,一定要尝试下。”
南通开发区图书馆位于能达商务区城市中央轴线和生态景观轴线交会处,素有“公园里的图书馆”之称。馆舍面积约9322.15平方米,建筑结构简约现代,馆内设有少儿绘本馆、少儿阅览室、社科和自科阅览室、视障阅览室、报刊阅览区、特藏阅览室和古籍阅览室等区域。2023年,南通开发区图书馆年入馆人次近116万,借阅册次近92万册,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近230场,并结合辖区产业特色、人员结构和区域文化,为企业提供专利检索与分析服务,已先后获评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市“园林式单位”、国家“一级图书馆”。
优质资源再扩容,公共服务更可及,医疗卫生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必选项”,在南通开发区,“家门口”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越来越强,老百姓不用出远门就可就近享受到大医院医生的看诊成为现实。
今年7月,开发区四家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和南通瑞慈医院签订协议,成立南通开发区影像专科联盟。居民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中心完成检查,可以通过远程诊断系统,由三级医院——瑞慈医院的专家进行诊断。此举将有效缓解居民到大医院进行CT检查预约难、排队长、报告久等问题。
据了解,开发区去年起统筹推进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三年行动,启动卫生中心(站)设施设备更新换代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核心设备配备率、完好率双100%。在此基础上,新开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小海街道社区卫生中心配备高图像质量、高稳定性能、低辐射剂量的32排螺旋CT,相比传统的DR检查,可以提供更加精准的临床诊断、较早发现微小病灶。
目前,竹行街道社区卫生中心改扩建工程、中兴街道社区卫生中心门诊改造工程已经启动,预计明年竣工。届时,四家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将更广泛地和优质医疗力量开展合作,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效。
做优生活环境做实“兜底保障”
“园区无异味,不光是工业的指标,更是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化工产业是南通开发区的重要产业,但异味污染扰民,曾一度影响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两年前,家住开发区的马继炜多了一项特殊的工作,和12位市民一道受聘成为园区的首批“民间嗅辨师”,就是不定期到园区化工企业周边,用鼻子闻一闻有没有异味。
近年来,南通开发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破题”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用市民切身感受“当尺”,为建设宜业宜居开发区在源头上想办法。
2022年,南通开发区启动“无异味园区”建设工作,从源头、末端等全过程减少废气排放,力争做到既达“国标”、又达“民标”。现如今,走进厂房林立的化工园区,废料“看不到”、异味“嗅不着”,各处生产繁忙有序……作为江苏省28家化工园区之一,南通市首个“无异味园区”,园区连续两年入围全国化工园区30强。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定推动绿色发展。”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卜小鹏表示,开发区将群众感受作为“无异味园区”创建的重要指标,并将范围扩大到非化工类企业,不断提升居民身边的生态环境。
身边的环境越来越好,身边的保障在开发区也是看得见、摸得着。多年前,南通开发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社会保障同城化,而今,一项公益互助医疗的创新实践也在开发区推行,筑起百姓因病致贫防火墙。
“多亏有慈医宝,在医保之外又为我报销了1.4万元。”今年77岁张志平曾为治疗费用发愁,幸运的是,此前他在社区工作人员发动下,参与了慈善医疗互助基金,心脏动手术前后花了20万元的他,在医保报销之后,自己还要承担七八万元,又额外报销了1.4万元。
据了解,该项目在区慈善会设立慈善医疗互助基金,参与者个人捐资50元,区、街道慈善会补贴50元。参与捐资人生病住院,在医保统筹报支和商业保险支付后,自费金额达到3000元(困境家庭500元)以上的,该基金将提供一定补助,单次最高补助额可达5万元且多次住院年度累计补助可达15万元。
“设立这一基金,主要是集结社会各界的力量,通过互助方式,实现精准救助,解决因病致贫问题。”南通开发区慈善总会会长董克新介绍,“慈医宝”改变了此前慈善输入型救助的固有模式,通过政府和社会力量,在慈善会的平台下,聚拢群众,实现互助式救济。“根据后台数据,该平台全国上百个地域中,南通开发区的群众参与率最高。”
在今年初召开的南通开发区慈善总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上,确定了“聚焦民生,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继续把“慈医宝”作为慈善工作头号工程,扩大参与率,提高覆盖面。公益互助医疗的创新实践在南通开发区还在深化推进,继续前行,以慈善力量做实“兜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