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流金,江海潮涌。2025年8月15日上午,一场聚焦“微短剧+体育”创新融合的行业盛会——微短剧(苏超)创作制作交流会在“江海明珠”南通成功举办,近百位政府、平台、制作方、学界代表参加活动。作为“2025南通微短剧周”的重要活动,本次交流会不仅是江苏网络视听产业的一次智慧激荡,更是南通市主动拥抱产业风口,以新兴文化业态赋能城市发展、创新讲述江苏故事的一次前瞻性战略布局与生动实践。
一次精准的“率先落子”:
从产业风口到城市叙事的创新实践
面对微短剧产业的澎湃浪潮,南通以其“敢为人先”的城市魄力,以一次精准的“率先落子”,开启了对城市文化表达新路径的生动探索。交流会紧扣江苏省首个自主足球联赛品牌——“苏超”,将绿茵场的澎湃激情,熔铸于光影叙事的精巧画卷之中。这不仅是对省广电局“跟着微短剧看‘苏超’”号召的“闻令而动”与率先实践,更是南通立足江海文化底蕴,探索“文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为城市品牌注入年轻化、潮流化基因的智慧之举。这背后,是南通以文化创新驱动城市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深层思考与责任担当。
一种开放的“平台思维”:
从一地探索到全省联动的格局与担当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微短剧产业的繁荣,需要开放的格局和协同的力量。
本次交流会视角独特,着力搭建了一个跨地域、跨平台的交流合作桥梁,江苏省广电总台、头部视听、苏映影业、好柿影业等制作单位和省广播电视局、南通、盐城、泰州等广电系统代表纷纷围绕跟着微短剧看“苏超”主题创作以及微短剧创作制作经验开展深入交流,或介绍正在拍摄、即将拍摄的“苏超”主题微短剧项目情况,或分享创作思路、心路历程,或讨论微短剧选题热点、行业趋势,这种“群像式”的智慧碰撞,打破了地域壁垒,推动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生动描绘了一幅全省微短剧产业协同发展、同频共振的宏伟蓝图。
江苏省广电局网络视听处二级调研员印晓春在交流中对南通的创新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全省网络视听行业要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首先要坚持内容为王,筑牢精品创作的根基,引导创作方向从“铺量”向“提质”深刻转变,鼓励制作机构深耕现实题材,挖掘江苏丰厚的历史文化与火热的时代生活,打造更多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其次要提高审核服务效率,优化产业发展生态,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设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提供前置服务与政策解读,实现高效管理与贴心服务的有机统一,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最后要深化“微短剧+”融合发展,拓展产业价值新空间,以南通“微短剧+体育”的成功探索为范本,鼓励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微短剧+文旅”“微短剧+非遗”“微短剧+电商”等多元路径,推动微短剧与实体经济深度链接,将文化影响力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更好地讲述江苏故事,赋能地方发展。
一条务实的“全链条”:
从创意源头到产业落地的闭环孵化
一部精品微短剧的诞生,考验从创意到市场的全链条贯通能力。本次交流会深刻洞察了产业核心逻辑,清晰地展示了一条从“好故事”到“好作品”的务实孵化路径。
会上,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控股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凌华还揭晓了备受瞩目的“剧动江海·燃情苏超”主题微短剧创意剧本征集活动结果。活动聚焦“敢闯敢拼的足球魂”和“敢为人先的南通魄”,面向所有对影视创作与足球文化怀有热忱的专业机构、团队及个人征集单集时长1-3分钟、总集数不少于30集的网络微短剧完整剧本,自6月21日发布,便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创作者的热烈响应,在短短一个月内收到了23部题材多样的投稿作品。经过来自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权威专家与行业主管部门代表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评选,一批凝聚着创作者心血与才华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最终评选出金奖1部、银奖3部和优秀奖11部。当前南通正着力构建从剧本孵化、协拍服务到制作发行的全周期支持体系,后续将适时推动部分获奖作品转化为短剧产品,用光影艺术讲好南通故事,传播江海声音!
获奖名单
金奖(1部)
《球迷出租车》
银奖(3部)
《球场之外》
《逆袭之我是大苏哥》
《江海之子:我的主场我的城》
优秀奖(11部)
《金球成败》
《江海烈焰》
《点球之后》
《绿茵场上的青春之歌》
《江海足球梦》
《江海神龙队》
《浴火少年》
《静海少年记事簿》
《苏超·少年青云志》
《风起梦飞扬》
《烟火战靴》
在此,谨向所有参赛者致以诚挚的感谢,并向获奖的创作者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江苏省广电局审片专家魏佳在点评时对本次征集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表示,南通的率先探索,是全省“跟着微短剧看苏超”号召的一次高效响应和生动落地。从征集作品看,主题立意呈现出清晰的递进层次:从纯粹的绿茵激情,到承载个人奋斗的赛事悲欢,再到融合江海文化、彰显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展现了丰富的创作可能。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作品在形态上仍需向微短剧“强情节、高密度、多反转”的核心特征靠拢。此次活动不仅发掘了优秀剧本,更重要的是为“微短剧+体育”的创作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摸索。
以“微”见“大”,以“剧”兴“城”。交流会的落幕,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我们相信,在明确的政策指引与开放的合作生态下,网络视听创作者们将以此为契机,激荡出更多创意火花,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温度、有共鸣的时代佳作。这股由“微”而始的光影力量,必将为“苏超”添彩,为江苏赋能,在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动人画卷中,贡献出更为璀璨的文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