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增创新优势 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2-26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文章为2015年全区工作会议领导讲话节选。

 

 

适应新常态  增创新优势  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全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区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相关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4年工作及建区以来的发展成就,谋划部署2015年主要工作,动员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奋勇争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常态下迈上新台阶。

一、2014年各项工作稳中有进,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令人振奋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坚持稳中求进,推进改革创新,围绕“八个提升”攻坚克难,实干苦干,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一年来,聚力发展,经济指标稳步增长。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1.86亿元,增长10.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50.7亿元,增长8.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9.33亿元,增长12.2%;进出口总额48.2亿美元,增长10.2%;全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85.7亿元,增长9.6%;固定资产投资419.1亿元,增长19%。

一年来,狠抓增量,高端项目加速集聚。围绕主导新兴产业,大力开展“10?100项目招引行动”,推动优质重大项目落户建设,以高端增量带动存量提升。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7.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年来,着力转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24.7亿元,增长10.2%,占规模工业产值的40.3%;新兴产业产值599.5亿元,增长13.3%,占规模工业产值的38.7%。装备制造、精密机械、医药健康、新材料、传感器等一批新兴产业特色板块正在兴起,中天科技、振华重工、惠生重工、东丽酒伊、星辰合成材料等企业向高端产品升级,全区获评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10家,被评为江苏省利用外资转型发展示范区。服务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1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5.8%;服务业投入246.8亿元,增长26.5%;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收入647亿元,居全市第三;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额3.35亿美元、执行额3.06亿美元,居全市第一;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成功落户。

一年来,注重引培,自主创新活力迸发。推动创新要素加快集聚,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力。201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2.45%;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获批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省高新技术产品112个;获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0个,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2个,市级以上科技项目获得扶持资金6140万元;新批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新增“三创”载体32.5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83.5万平方米;新增发明专利92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26件;新增高技能人才2147人;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71人,其中院士1名、“长江学者”2名、国家杰出青年1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9名、省“双创计划”人才7名、省“博士计划”人才6名、市“江海英才计划”人才15名。

一年来,构筑平台,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坚持产业集聚、集约、链式、特色发展,以平台功能提升推进经济国际化。“5+3”特色园区道路、水、电、汽、标准厂房等基础配套不断完善,园区承载增量、集聚资源、衍生产业能力持续提升。“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示范园”开始启动,某变速器项目等台湾“磐石奖”企业项目成功落户。南通广告文化产业园、南通设计创意中心正式创立。南通综保区以封关运作为新起点,主动学习、对接、服务上海自贸区建设,招商引资、基础配套、改革创新、平台建设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区内已注册企业62家,总投资约52亿元,一期土地利用率超过60%。监管设施、公交、办公等功能配套不断完善。率先推行“负面清单制”、工商登记“先照后证”制、海关监管以及检验检疫创新措施,进一步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平台建设取得突破,石化交易平台营业收入超50亿元;南通纺织原料交易平台已吸引会员企业280多家,被认定为省进口商品交易中心试点;进口商品展示直销平台正式营业;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成功操作了10票B2C跨境电商业务。

一年来,加快建设,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始终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开放、现代、特色的城市新区。全年实施基础设施和城建项目49个,总投资25亿元。万顷良田工程一期土地复垦整理工作通过省验收,二期工程顺利启动。新通海沙三期围垦通过了竣工验收。13条道路建成通车;一污提标改造、二污三期扩容工程基本完成;中水回用工程投入运行,建成了全球首套制浆废水回收装置。能达商务区已集聚29个商务服务项目,总投资106.6亿元,总建筑面积232.7万平方米,在建或已经投运的超百米楼宇40多幢。大力开展“美城三年行动”,文明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年来,强化整治,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坚持创建与整治并重,治标与治本并举,全力推动绿色发展。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再认证审核,获批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获批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并获得2.227亿元的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国家级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化工园区企业环境行为明显好转,企业刷卡排污系统正在安装,空气自动预警监测系统启动建设,河道源头控污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钢丝绳行业废酸、污泥处置逐步规范,金属制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中试研究基本结束,通州港区、军山半岛等板块治理取得实效。全年绿化造林4800亩,天星湖湿地公园完成主体工程,小海林木基地、景兴路林木基地、通盛大道绿化提升工程、东方大道星湖大道节点景观工程基本竣工。

一年来,改善民生,社会建设不断加强。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拆迁安置稳步推进,全年拆迁100万平方米,新开工低价位商品房49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低价位商品房和农民集居区69万平方米,现房安置约5000户,公共租屋“五湖家园”、解困房“万和家园”竣工交付。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制订出台了开发区“承包土地换保障、宅基地换住房”的“双置换、双保障”政策,投入财政资金2亿元,将3000多名失地群众按政策全部纳入社保体系;投入财政资金2300多万元,实施居民医保个人缴费补贴政策;促进就业5700多人,帮扶创业人员申请小额贷款2316万元,促进群众创业757人;新投入运行8个城市社区日托助餐站,敬老院二期主体建成,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2张,居家养老、社会养老、机构养老“9073”格局基本形成。教育现代化工程有序推进,高师附小、竹行中学投入使用,小海小学新建启动,新增公办幼儿园2所、省优质幼儿园2所、市优质幼儿园1所,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小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建设,卫生医疗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监督有效加强,成功创建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第十二届群众运动会成功举办,全民阅读、公共文化服务月、全民健身运动等活动蓬勃开展,文化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组织实施5大类18项为民办实事工程,老小区改造、市场建设、公交覆盖、河道清理等取得初步成效。平安、法治开发区建设扎实开展,被市评为“法治创建工作先进县(市)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1—2014年度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力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社会矛盾纠纷得到积极化解。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落实,隐患排查与治理深入推进。群团工作创新开展,创出特色。人武、人口、计生、红十字、关心下一代、慈善、民族、宗教等工作全面提升。

一年来,转变作风,党的建设有力推进。根据中央、省、市委的统一部署,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有序推进全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做好各环节工作,大力开展“十大专项整治行动”,使全区党员干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深刻洗礼,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形成了一批制度成果。大力实施“党建凝聚力工程”,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深入推进,社工、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动态单独组建率保持100%,服务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三联三评三访”活动扎实开展,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持续提升。干部队伍得到进一步充实优化,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全面加强。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党工委主体责任和纪工委监督责任落实,把“两个责任”具体化为90个项目,强化检查考核,形成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的格局。“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和监管机制有效实施,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深入推进,廉政教育、审计监督、查案执纪力度不断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完善。

2014年的发展成绩,为开发区建区30周年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30年风雨兼程,30年开拓探索,开发区实现了从对外开放“试验田”到“主阵地”、从偏僻江边小镇到现代化综合功能新区的深刻嬗变与精彩蝶变。一是实力之变。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保持高位攀升,从经济总量“可以忽略不计”到全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从仅有几家小企业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家外商投资兴业,世界500强公司达到70多家,开发区已成为长三角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势头强劲的实力之区。二是产业之变。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融并进,从传统的纺织、金属制品产业板块到装备制造、精密机械、新材料、现代纺织、医药健康等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从单纯的生活性服务业到现代物流、金融服务、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开发区已成为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内现代产业高地。三是载体之变。坚持集聚集约创新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5+3+1”特色产业园区,跨江合作平台、综合保税平台、产业集聚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竞相绽放,区域承载力、影响力、竞争力显著提升。四是面貌之变。坚持功能开发、形态开发、生态建设三位一体,加强产城互动,建成区面积由20多平方公里拓展到50多平方公里,以能达商务区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基本形成,商务楼宇拔地而起,公园绿地景色怡人,商业街区流光溢彩,一座宜商宜居、繁荣繁华的现代化南翼新城加速崛起。五是民生之变。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惠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社会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正向平安、幸福、和谐开发区阔步前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开发区走出了一条攻坚克难的奋进路、改革创新的进取路、科学发展的特色路。

二、适应新常态,增创新优势,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今年是我区立足发展新起点、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工作,要深刻认识新常态,把握经济发展新特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为直观的是,经济增长换档回落步入中高速;最为深刻的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优化升级;最为根本的是,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步转向改革创新驱动。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顺应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全面、准确把握新常态的内在规律,探寻新路径,激发新活力,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可持续能力增强等方面积极作为,切实增创新的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要正确引领新常态,迈上经济发展新台阶。紧扣“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最新定位,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园区。经济强,就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百姓富,就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丰富;环境美,就是有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社会文明程度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崇文尚德蔚然成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面对新常态、新任务、新形势,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项目招引、产业集群、科技进步、产城融合、生态建设、民生改善,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