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40年辉煌历程的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置身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势之下,十年“再造一个开发区”的驱动力和新动能来自何处?答案是向“新”向“高”向未来。
2024年11月30日晚10时48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完成首次发射,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建造这颗卫星的,就是落户南通开发区的银河航天南通卫星智慧工厂。
星空,只是南通开发区布局的“未来赛道”之一。去年年初,南通开发区前瞻布局,提出以新时代未来产业园为载体,积极布局未来空天、未来通信、未来能源和未来深远海装备“3+1”未来产业。
站在建区四十周年的新起点上,南通开发区将以获批江苏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区为契机,牢牢抓住科技创新“强引擎”,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推动开发区向上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
以未来产业锻造“区”动力
过去一年,南通开发区不断深化产创融合,更大力度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药健康和新能源“3+1”主导产业聚链成群、集群突破,累计拥有百亿级企业4家(约占全市40%)、30亿~100亿级企业11家。
站在时代风口,南通开发区正以未来产业赢得产业未来,抢先布局未来空天、未来通信、未来能源和未来深远海装备“3+1”未来产业,2024年8月获评江苏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区。大力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个、省级示范智能工厂4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20个、市级示范智能车间38个。
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目前,南通开发区多项科技创新指标位于南通市前列。其中,全区研发投入占比4.06%,居全市第一;中天海缆、励成生物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占全市的1/5;获市认定的人才科创项目185个,科创项目考核全市第二,科创项目转化高企率全市第一;能达BEEPLUS创智天地正式开园并签约落户企业32家,能达生物医药科创园入驻企业23家。
未来,南通开发区还将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有望成为未来技术创新策源地,引领产业发展新方向,推动经济转型再升级。
全面激活产创融合“强引擎”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南通开发区勇担使命、二次创业的新起点。无论是壮大发展新兴产业,还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南通开发区人才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锚定全年目标任务,“干”字起笔,“新”字赋能,笃定信念“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创平台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加快科创主体扩容提质方面,依托“1+8+N”人才科创项目招引体系,全面强化人才科创项目招引培训,凝聚全区人才科技工作合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创新型项目落户,全年力争招引人才科创项目200个,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0个。
在聚焦产创深度融合发展方面,深入实施高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积极策应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精准对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产研院等载体平台,加快导入上海、苏南等地优质创新资源。深化与知名高校的合作,通过“揭榜挂帅”、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模式,聚力攻关产业“卡脖子”技术,推动未来空天、未来通信、未来能源和未来深远海装备“3+1”未来产业培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助推创新载体提档升级方面,持续推进能达生物医药科创园、能达BEEPLUS创智天地、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南通孵化基地、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南通新质生产力科创孵化中心等科创载体建设,打造区域科创载体集群。推动产研院、先通院、南大材料研究院等载体转型升级,为各类人才、科创资源和创投资本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区内领军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推动长三角前沿信息技术研究院建设,打造融合创新“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