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工作总结
来源: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布时间:2023-02-06 17:02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2年,全区上下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认真贯彻省、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主一最一中心”目标定位,攻坚克难,积极作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一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面对疫情防控的重大考验,全区上下扛牢责任、协同作战,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组建党员突击队、先锋岗,守牢“两站一场”、高速卡口、货运码头、居民小区等关键点位,广泛开展“敲门”“扫街”行动,扎实开展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隔离管控等工作,织密疫情防控网络,果断处置本土疫情。同时,设立了81个便民核酸采样点,推进区疾控中心PCR实验室建设,3天建成齐心路临时停车场,100天建成龙腾路健康驿站,应急防控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新十条”优化措施出台后,迅速将疫情防控重点从“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上来,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举措,通过开展“同心抗疫、齐手纾困”服务企业大走访、创新设立高速物流“白名单”、指导重点企业全封闭管理连续生产等行动,有效保障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经济恢复态势良好。全区经济运行一季度实现“开门红”、4月受疫情影响有所回落、5月边际改善、6月加速修复,三、四季度恢复快速增长。全年预计9个重要经济指标列全市第一、4个重要经济指标列全市第二,其中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3%,增幅列全市第一方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2亿元,税收占比83.1%,列全市第一;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5%,列全市第一;规模工业产值1843.7亿元,增长15%,总量全市第二、增幅全市第一;全社会用电量81亿千瓦时,工业用电量65亿千瓦时,总量均列全市第一;工业应税销售2100亿元,增长20%,总量全市第二、增幅全市第一;服务业应税销售1800亿元,总量全市第二;外贸进出口700亿元,增长25%,总量全市第一、增幅全市第二;社消零290亿元,增长6%,增幅全市第一,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态势。

二是大力推进项目招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后劲日益增强。坚持项目为王,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持续推进招商“赛马”机制,不断优化项目质量评估机制;疫情期间,举办招商队伍“砺剑班”,高频率开展视频连线、“云”上招商;设立驻深圳、上海、苏州专班,在上海与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举办“绿色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投资沙龙”,不断提升精准化招引水平。今年以来,新签约并注册超5亿元及3000万美元重大项目63个、总投资767.85亿元;上报实际利用外资8.74亿美元,增长32.3%,总量全市第一。总投资100亿元的林洋光伏电池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科瑞恩智能装备、总投资30亿元的劲胜新能源和福融新材料、总投资1亿美元的协成香料等重大项目以及总投资1亿美元的德之馨总部、海晨股份华东业务中心、深圳航空南通分公司等总部型项目成功落户,签约数创历史新高。新开工超亿元产业项目24个,总投资278.1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2个;在手推进超亿元产业项目33个,总投资533.4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2个;竣工项目33个,总投资100.5亿元。推进产业升级发展,出台《工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关于进一步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成立新能源产业联盟、高端装备产业联盟,加快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加大上市工作力度,恒太照明在北交所成功上市,全区上市入轨企业达17家。对全区588家工业企业实施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在全市工业提质增效考核中位列第一方阵。2022年,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药健康、新能源“3+1”主导产业产值预计分别达到490亿元、380亿元、280亿元、260亿元,分别增长40%、7%、29%、149%。新增应税销售超百亿企业1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全区税收超亿元企业达19家,其中工业企业11家。

三是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水平,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组建开发区科创委,升级“人才科技新政3.0版”,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8家,能达生物医药科创园基础建设基本完成,产研院平台载体作用进一步发挥,3家企业通过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科创体系不断完善。加强人才引培力度,赴武汉、上海等6个城市开展人才科创路演活动;认定科创项目74个,科创考核位列全市前三;获批1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增2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人才,14名人才(团队)入围省“双创计划”答辩,青昀新材料项目获第十届省“双创”大赛总决赛第一名。持续深化质量品牌建设,5家企业通过省“江苏精品”认证,4项标准入围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获评数全市第一;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5.2件,高分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验收。扎实推进“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全面落实“万事好通”营商环境66条,制订《打造“营商环境最高地”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行信用承诺制等改革举措,“万事好通·能达无忧办”营商服务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实施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经济部门处长以上人员定点服务重点企业、街道挂钩企业首席服务员等三项制度,一线帮助企业协调问题,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推动默克制药相关产品即将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助力联亚药业打通集采内销渠道。不断提升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功能,常态化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累计拨付资金超7000万元、惠及企业超500家。大力推进综保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预计全年实现进出口货值175亿元,增长68%,跨境电商一线进口货值2.5亿元,增长72%,总量居全省第二,美团、抖音等头部跨境电商品牌落仓。全面开展中西部国家级经开区合作共建,与城固对口协作不断深化。控股集团、炜赋集团积极参与服务中心工作,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

四是加快优化空间规划和城市功能形象,区域活力有效提升。划定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释放G15高速东侧约1.4万亩产业发展空间。市政府大力支持开发区建设通城活力新中心,出台专门政策意见;制订《打造“通城活力新中心”重点任务三年行动计划》,形成清单化推进责任体系;赴苏州工业园区学习先进经验做法,邀请上海社科院编制“通城活力新中心”规划纲要。深化滨江湾总体规划,优化国际社区、活力岛、地铁TOD项目以及星湖大道、通盛大道两侧城市规划设计,张江公路顺利竣工,新开北路、中央路综合改造基本完成,炜赋大厦进入内部装修设计阶段,洲际华邑酒店成功入驻签约,星湖城市广场二期成功开街。全面推进新一轮空间再造行动,新签约企业52家,可腾地2118亩,累计净地6822亩。化工园区整合提升取得明显成效,8家北区企业实质性启动南迁建设,3个月内建成化工园区专业污水处理厂和三级防控体系,成功跻身全国化工园区30强。全面深化污染防治攻坚,PM2.5浓度达2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3%,改善幅度全市第二,优良天数比例达81.9%;国家和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区域规划环评通过省级审核。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完成率100%。在全省率先启动无异味园区创建工作,67家化工(仓储)企业通过市区两级联合评估。推进智慧停车系统建设,新增道路临时停车泊位6105个,配建停车场17处。能达商务区夜景扮靓工程加快推进。开展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十项行动,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现场验收。

五是着力推动民生改善和区域治理创新,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年18项民生实事项目基本完成;成立4个学前教育集团,高起点规划国际幼儿园,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制订并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区图书馆及2个社区“韬奋书吧”被评为南通“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能达剧院获评省示范小剧场和市首批示范小剧场。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街道“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级示范点基本建成,出台《南通开发区服务群众暖心行动八项举措》,在全市率先实施重点空巢独居老人定点探访项目。平安法治开发区建设持续推进,推行涉稳隐患联合研判周例会制度,完成重大活动期间维稳安保各项工作,信访“国治件”和“省治件”结案率均为100%,省、市交办重点事项化解率均为100%,初次走访事项化解率88.57%,信访突出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制定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强化执法司法制约监督;推进“红网格·通通建”“精网微格”工程,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提质增效;指挥中心分析研判预警能力持续增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以推进省委涉粮问题专项巡视整改为抓手,不断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深入开展公共安全重大风险隐患“三清”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制度化管理、实时化监控、自动化阻隔、现代化救援”各项举措,实施化工园区封闭化、智慧化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加强,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人武、审计、工会、妇联、商会、民族宗教、共青团、慈善、红十字、关心下一代、档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