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来源: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布时间:2021-03-02 11:10 累计次数: 字体:[ ]


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纲要


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目录

前 言

一、发展基础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 2-

(二)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2-

(三)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3-

(四)创新驱动不断加强 -4-

(五)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4-

(六)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5-

(七)民生福祉显著改善 -5-

(八)平安建设显著增强 -6-

(九)党的建设全面强化 -6-

二、宏观形势和阶段特征

(一)内外部形式错综复杂 -7-

(二)仍处重要战略机遇期 -8-

(三)面临挑战显著增加 -8-

三、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定位 -9-

(二)发展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四、强化招商引资,再蓄发展动能 -11-

(一)进一步优化招商体系 -11-

(二)进一步提升招商实效 -12-

五、优化空间布局,建设产业新城

(一)拓展功能区空间 -13-

(二)全力实施空间再造 -14-

(三)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14-

(四)优化中心区结构

六、深化创新驱动,打造创新高地

(一)布局建设重大创新载体

(二)加快培育创新企业集群

(三)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四)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七、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力促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二)做优做强现代服务

八、推进区域合作,增强发展动能

(一)深度融入苏南板块

(二)深度对接沪浙发展

(三)强化建设通州湾合作园区

(四)深入推进沿江绿色发展 -23-

九、推行绿色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美丽新城

(一)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二)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三)全面优化城市环境

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激活发展动力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十一、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提升双循环发展水平

(一)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水平

(二)巩固提高外贸竞争优势 -29-

(三)提升开放载体平台功能

十二、强化特色文化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一)全面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二)健全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

(三)打造文化产业新高地

十三、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一)更好的教育

(二)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更具活力的职工群众 -36-

十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加快区域治理现代化

(一)持续深化法治开发区建设

(二)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十五、健全保障机制,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二)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三)强化要素保障支撑

(四)全面加强规划实施 -42-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南通开发区”或“开发区”)增创新优势,谋求新突破的关键时期。我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江苏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改革开放再出发,全省排名进前五”的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创新高地的意见》(国发〔2019〕11号)、《江苏省政府关于推进全省经济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20〕79号)以及国家、省、市有关“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和纲要制定,主要阐明全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举措,是全面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的行动指南。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南通开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以“市内率先现代化,国内跻身20强”为奋斗目标,着力打造先进产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体制创新的示范区、现代化的新城区和全国一流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坚持把提升质量和效益作为重中之重,强化经济运行监测,注重要素协调保障,全力推动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43.4亿元,是2015年的1.56倍;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402亿元,是2015年的1.95倍;服务业应税销售收入1532亿元,是2015年的2.1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亿元,是2015年的1.23倍;进出口总额457亿元,是2015年的1.44倍;“十三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8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2.5亿美元。

(二)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紧扣 “1+1”特色产业发展导向,全面深化产业研究,定期组织招商培训,优化整合招商资源,切实开展招商活动,专业化、产业化招商水平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年平均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160个、增资项目80个,其中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120个。阿里巴巴、新松机器人、银河航天、罗化芯、罗博特科、上气国轩、默克制药、维业达、虎牌生活用品等一大批超10亿元重大项目成功落户,设立国家集成电路测试产业园,聚力打造国家测谷。同时,深化“不见面”审批、全链条赋权审批改革,加快推进“证照分离”和“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试点,常态化实行“日晨会、周例会、旬督办、月点评”,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加快转化。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以监管方式创新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获批江苏省食品安全示范区。

(三)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获批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发展示范开发区。在先进制造业发展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一主一新一特产业发展迅速,增速较快。2019年规模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86亿元、新兴产业产值332.9亿元,2020年预计分别实现530亿元、350亿元。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以大数据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成功引进阿里巴巴、文思海辉、华付金融等项目,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基地。2019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70.9亿元,预计2020年300亿元,年均增长26%,占比从27.4%提高到39.2%;2020年实现应税销售1532亿,年均增长9.4%;服务外包合同额、执行额持续保持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企业培大扶强上,列入全市工业应税销售100强企业数持续位居全市前列,2019年全区应税销售百强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应税销售886.3亿元,占全区总量的60.5%。预计2020年百强工业企业应税销售突破1000亿元。在功能平台建设上,南通国际数据中心产业园获评为“国家级大型数据中心产业示范基地”;南通综保区全面封关验收,在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排名前移2位;通海港区一期工程顺利开港。总公司、炜赋集团等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四)创新驱动不断加强。组建人才科技局,并升级为一级局。多次举办“能达杯”创新创业大赛,制定出台南通开发区“人才十五条”。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多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00多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66.3件,比“十二五”期末提高29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超20项,争取省级以上科研经费1.5亿元以上;引进上海交大飞马旅(南通)科创园、西北工大工业设计研究院。年均新落户高层次顶尖人才7名、高层次人才工作站1个。

(五)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复查验收。实施“263”专项行动,持续加大钢丝绳、印染和化工行业整治,68家钢丝绳企业涉重工段全部拆除并完成危废处置;94家“散乱污”企业全面实现“两断三清”;常态化开展沿江绿色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主江堤生态环境整治,江堤全面贯通,绿化面积大幅提升,沿江生态面貌焕然一新。完成沿江非法码头整治、通启运河专项整治,沿江面貌焕然一新。三谷镇北横河、四圩横河、天星横河、竹韵景观河等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全面完成;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83%,PM2.5浓度持续下降。生活垃圾分类、非法废品收购点清理工作成效明显,区域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六)城市品质显著提升。进一步优化能达商务区东区规划,加快建设重点城建项目,不断完善公共配套,全力打造南通“金南翼”。建设了能达生态通廊,举办菊花展,区域形象稳步提升;建设能达市民广场、能达中央公园,稳步推进公共文化中心建设,公共配套更加完善;建设老洪港湿地公园和应急水库,全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违建治理力度持续加大,拆除违法违章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渣土偷倒和小广告得到有效整治;深入推进能达商务区交通秩序整治、振兴西路与瑞兴路道路综合整治,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七)民生福祉显著改善。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全区共有各类中小学校11所,在校学生数24840人,中小学教职工1511名。在园幼儿近1万人,教职工1226名,专任教师629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占比87.12%,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9.2%,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0%,获评“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健康开发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计81家,其中三级乙等民营综合医院1家,二级中医民营专科医院1家。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卫项目全面落实,爱国卫生运动成果显著,职业健康管理成效明显,计生国策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中心投入运营,按照“7+5+N”功能标准新建、改扩建街道文化站4个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8个,建成五星级韬奋书吧4个,五星级韬奋书房1个。全区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564平方米。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4.68%,文化创作活力逐步增强,王侠军瓷器展先后赴北京恭王府、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地展出,《长江随想》等一批具有开发区地方特色的作品屡获佳绩。体育工作不断迈进。建成开发区全民健身中心,新建多功能球场9片,足球特色运动学校5个。新建室外健身路径93套,健身步道总计22.4公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3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器材数82.72件。

(八)平安建设显著增强。对口陕西城固县扶贫,累计招引项目8个,总投资5亿多元;“栾馨仁”爱心基金走进城固,支医支教支农、慈善帮困、干部交流、劳务协作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推行基层网格化治理,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不断深化。大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平安法治开发区建设不断加强。建立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在组织部内增设退役军人事务处,设立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在各街道、社区设立退役军人服务站。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设置大型公益广告雕塑12座,小型公益广告牌40余块,4人获“中国好人”荣誉称号,6人获“江苏好人”荣誉称号,30余人获南通市“文明新风典型”荣誉称号,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街道所和38个社区站。

(九)党的建设全面强化。扎实推进“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区各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放大;大力实施“双提双争”活动,持续推进基层党建“六大工程”,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成立市委党校开发区分校,以“两懂两会”干部为标准,强化年轻干部培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能力和水平;完成区机关机构改革,高效扁平的工作活力充分释放;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强化政治规矩、政治规矩。常态化开展政治巡察,实现了对区机关部门、街道的全覆盖;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的有效落实,科学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不断深化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二、宏观形势和阶段特征

“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复杂的内外部形势,但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一)内外部形势错综复杂。从国际层面看,国际环境更趋严峻复杂。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受阻、贸易单边主义抬头。后疫情时代,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正面临新挑战、新调整。东南亚、南亚崛起,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大挤压,全球制造业秩序面临新情况、新趋势。从国内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呈现新特征。新冠疫情的成功控制为我国赢得宝贵的发展机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提出,确保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大趋势没有根本变化。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从扩增量转向调存量优增量并举。

(二)仍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南通开发区与苏南隔江相望,位于上海一小时经济圈,交通、产业、教育、医疗等方面面临一体化的重要利好。二是国家高度重视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国发〔2019〕11号)指出,着力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三是全区积累了较好的发展基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南通开发区发展了较好的产业、创新、制度等方面的基础,跻身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很多挑战,突出表现为偏离南通发展主轴的风险日益增加,与市内其他县(市)区和园区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自身转型升级、集约发展的要求更趋紧迫等方面。

(三)面临挑战显著增加。南通开发区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功能性问题相互交织。与先进开发区相比,南通开发区的经济规模与总量还不大;基地型、旗舰型项目还不多;还没有形成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新兴特色产业集群;土地利用效率、产出效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涉及环保、民生等领域的问题还需加大力度推进。


三、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定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解放思想不停步、改革开放再出发”总要求,围绕建设南通市经济主阵地、主战场总目标,紧扣高质量和新动能两大主线,突出“产业标杆、创新高地、开放示范、效率窗口”定位,努力建设“主导产业现代化、产城融合国际化、跨江发展一体化、最具竞争优势的长三角一流开发区”,为南通市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贡献开发区力量。

(二)发展原则。融合产城人。“十四五”乃至到2035前,人是最基本的发展因素。吸引人、集聚人、发展人将成为地区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产业吸引人口,城市留住人口,人又为产业提供劳动力,活跃城市发展。产城人融合发展是未来的重要课题。协调增存量。经过30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增量土地已不多,存量土地还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未来要处理好增量开发与存量改造的问题,一方面增量土地要控制投资强度、产出效率,另一方面,存量土地要考虑更新改造的可能,提高使用效率。培育新动能。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产业发展,产业动能的密度、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十四五”期间,要考虑好动能转换与持续问题,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高端装备等新动能。打造靓地标。地标是增强区域知名度、美誉度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期间以及到2035年前,要打造全国知名的企业地标、产业地标、平台地标、载体地标。

(三)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十四五”期间,工业和服务业应税销售再各增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800亿元,跻身全国国家级开发区25强,江苏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前5名。建设“产业标杆、创新高地、开放示范、效率窗口”。

产业标杆,就是要招引和培育最前沿的产业,集聚一批有支撑力的龙头项目、龙头企业,从而形成最密集的产出,打造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2-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创新高地,就是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积极营造最优创新生态,以科技“强引擎”引领产业“加速跑”,成为长三角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完备、创新活力迸发的开发园区。

开放示范,就是要以国际化的视野,大手笔谋划,高品质建设,加快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彰显开发区形象,提升开发区能级,成为区域对外开放主平台。

效率窗口,就是要对标苏南先进发达园区,打造更高效率、更具活力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为体制机制最活、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典范。

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区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系统完备、运行高效、富有特色的区域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推进区域安全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建成安全发展示范区。

到2035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工业和服务业应税销售收入各5000亿元,累计突破1万亿元。产城比例更加合理,产业比例更加合理,三生比例更加合理,建设成美丽绿色、水岸互融、宜居宜业,高颜值、国际化、时尚范的产业新高地、宜居幸福城。

四、强化招商引资,再蓄发展动能

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双向开放的重要抓手,是开发区保持活力,担当经济发展主战场、主力军的重要支撑。招商体系的优化,招商模式的升级,招商能力的提升,招商效益的强化,是“十四五”期间全区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进一步优化招商体系。一是网络再重构。坚持内外资并举,在紧盯原有外资招引的渠道不放松的基础上,聚焦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内资项目的招引。坚持领导带头抓对接,紧盯国内100强、大型央企和知名民企,切实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商会、产业联盟的沟通衔接,通过专业招商、驻点招商、以商引商、代理招商、资本招商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质量效益好的旗舰型重大项目。二是力量再加强。围绕产业发展整合招商资源,进一步向招商引资一线和服务企业一线倾斜,进一步壮大企业化招商队伍,掀起新一轮招商热潮。三是压力再传导。紧扣实绩导向,严格执行专职招商人员“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制度,进一步压紧压实招商责任。从项目洽谈到项目落地实施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重大产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的实施意见》,推动项目建设全面提速。

(二)进一步提升招商实效。一是修炼招商内功。努力加强产业研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学习,特别是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医药健康等产业的交流学习,让招商人员懂经济、懂产业。招商人员全面加强信息获取、项目洽谈、跟踪落实、日常服务的技巧,掌握市场拓展、经营管理、企业投融资、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让招商人员懂企业、懂管理。招商人员认真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全力服务好重特大项目,做好首席服务员,懂谈判、善服务。最终锤炼多语言交流,多知识综合,多场景应用的复合型招商团队。二是创新招商模式。积极参加各类行业展会、峰会、投资论坛,在重要平台和节点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开发区,获取投资信息;突出多元化招商模式,驻城招商、中介招商、产业招商、以商引商等,拓宽招商渠道。推动与专业的招商引资中介加强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三是实现招商突破。聚焦欧美、日韩等国家以及上海、深圳、北京、苏州等城市,加强区域合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努力招引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的重特大外资项目、外资世界500强项目、外资中国区总部项目、外资研发类项目;进一步加大对全球性跨国公司、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的招引力度,以强烈的拼抢意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扎实推动大项目招商,力争年均招引20亿元项目10个以上,其中50亿元项目2个以上、100亿元项目1个以上。


五、优化空间布局,建设产业新城


空间是产业和城市的载体。空间布局的优劣决定产城人融合的品质。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南通开发区产业和城市空间有限,“十四五”期间,将通过拓展增量,更新改造存量,进一步优化整体空间布局。

(一)拓展功能区空间。推进南拓、东进、西优、北协。南拓,竹行和新开部分地区,利用现有空地,发展宜业宜居产城融合区;东进,继续大力发展能达商务区东区,完善功能配套,推进新城建设;西优,继续优化能达商务区西区,研究改造通富路两侧城市空间;北协,在创新南区和小海街道,加强与市级对接,积极主动接受创新区辐射,融入创新区发展。

(二)全力实施空间再造。深入对接南通市2035规划,委托省规院等专业机构编制空间分区规划,在空间布局上考虑与创新区协同发展,对接创新区做好新城片区有关布局,引领对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深入实施新开片区、竹行片区、小海片区、中兴片区、老洪港片区重点区域空间再造,盘活存量土地,实施腾笼换鸟,为产业发展腾出更多空间。

(三)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苏锡通、通州湾等园区的合作,拓展发展新空间,特别是运作好与通州湾示范区30平方公里合作区的开发建设。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索建设双向园区,拓展发展空间。


(四)优化中心区结构。中心城区范围为宏兴路以南、东方大道以西、常兴路以南、裤子港河以东,打造“一核两带三轴四片区”的空间结构。一核:能达商务区;两带:生态通廊绿带和通启运河风光带;三轴:通盛大道发展轴、星湖大道发展轴、通富路更新轴;四片区:小海片区、新开片区、中兴片区、竹行片区。多措并举吸引更多人口流入,提供高品质的教育、医疗和就业岗位。保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5%以上。


六、深化创新驱动,打造创新高地

进一步完善人才创新政策体系,持续加强载体建设,扩展项目来源,招引重大人才科技项目。持续提优创业金融环境,深化与各类金融机构、创业服务平台等多领域合作。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推进政产学研成果转化。


(一)布局建设重大创新载体。一是做优做强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快推进平台建设,确保区内所有骨干企业实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覆盖、所有规上企业实现技术研发中心全覆盖。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建强研发团队、配优研发装备,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到2025年,市级以上研发机构突破230家,其中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突破100家。二是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发展。确保到2025年,新增高质量产学研合作项目500个。三是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进一步推进与上海、苏南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积极承接上海、苏南先进制造业的向外转移,努力招引一批建链补链强链项目,实现与苏南、上海的产业链条分工协作、融合发展。支持区内企业与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人才培养、开展协同攻关和合作研发,探索建立“科创飞地”,构建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

(二)加快培育创新企业集群。一是壮大创新型企业规模。全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突破200家。二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企业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到2025年,全区新增获立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0项以上。三是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进一步聚焦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核心技术项目,围绕“卡脖子”的关键问题,集中力量企业在重点核心技术研发上联合创新,共建联合实验室,增强研发活动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创新生态。

(三)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一是实施星湖人才计划。优化完善星湖人才政策体系,积极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效果和效益。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支持与项目跟踪配套力度,扩大政策覆盖面。加强人才资助项目的考核管理,引导人才项目在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各方面有新进展、新突破。到2025年底,力争引进各类国内外专家250人以上。二是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高层次人才、实用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发展。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人才发展机制。健全流动渠道畅通的人才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克服人才管理中的官本位、行政化倾向。三是强化“双创”人才培育。加大企业人才工作支持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建立高层次人才工作站,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开展项目研发和技术交流。大力推进省“333”、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探索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境内外人才培训机构合作,加强各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促进行业内部技能积累。到2025年底,力争引进省“双创计划”人才25名,市“江海英才计划”人才60名,入选国家、省、市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计划资助人数全市领先。

(四)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一是强化双创载体建设运营。围绕构建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加快双创载体建设运营。积极吸引上海、苏南的优质科技园区等专业化载体管理机构共同参与,鼓励多元投资,以社会力量为主构建市场化运作,激发活力。深化合作,增强产学研用创新动力。加快推进南通集成电路测试产业研究院建设,带动测试产业和服务提升,打造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测谷”。激发平台创新活力,发挥平台资源优势,增强平台服务能力。二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坚持以深化改革促进科技创新,让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充分活跃起来,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和提升创新效率。联合科技镇长团,学习苏州工业园区管理经验,打造南通开发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通过资源共享、服务统筹、高效便捷的企业服务平台,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形成南通开发区吸引项目、人才、资金、服务的“强磁场”。三是增强创新创业要素支撑。建立集人才服务、项目载体、园区管理为一体的人才社区,通过交流会、培训班、专题节,为人才提供高效互动的“朋友圈”、“学习圈”、“商业圈”、“产业圈”、“资本圈”。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客文化。进一步完善人才信息库、项目管理库,为入库人才提供相应的医疗健康、法律顾问、子女择校、配偶就业等服务。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立体式的人才工作宣传网络,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长三角”最具活力的人才高地。

七、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力促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产业强区,推动二三产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全区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升级,用区块链、互联网等技术融合、改造传统产业,推动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新兴产业,探索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产业,打造长三角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基地。

(一)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一是优化产业结构。依托濒临长江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绿色生态、特色优质”的总体原则,深入贯彻落实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更大力度“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实现沿江产业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放大老洪港生态隔离作用,进一步降低产业对城市的影响。提高重点产业链的组织承载力、核心竞争力,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积极打造“2+2+N”的产业体系,培育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两个千亿级产业,医药健康、大数据两个500亿级产业,高端纺织等N个特色产业。

二是打造千亿产业集群。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两个千亿级产业。高端装备领域,重点发展机器人及核心部件、工业4.0系统、高性能数控机床、精密仪器与控制系统、智能装备关键零部件、增材制造、海工平台等领域为主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力争经过5-8年的培育,产值突破千亿,打造开发区的产业地标。围绕促进产业链现代化,依托罗伯特科、新松机器人、振华重工等龙头企业,串联产业链上下游,增强产业链把控力。梳理高端装备各产业链条,掌握堵点断点痛点,制定补链延链优链举措,着力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智能网络水平。利用现有高端装备产业基础,发挥智能制造比较优势,在工业机器人、智能成套系统、海工平台等领域深入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协作,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大力发展5G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核心路由器、关键元器件。发展智能汽车电子芯片及新能源汽车芯片等领域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形成相对完善产业链。依托国家集成电路测试产业园,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测试,打造全国著名“测谷”。力争经过5-8年的培育,总体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光通信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列全国前三。

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医药健康、大数据两大新兴产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不断提升整体规模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区块链、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支撑有力的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医药健康领域,聚焦化学药、生物药、中成药、基因药物和疫苗、医疗诊断、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增设生物医药园区,盘活存量土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引进和培育原料药、试剂制剂企业,延长生物医药产业链。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发展CMO外包。力争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医药健康领域突破500亿元。

大数据领域,依托南通国际数据产业园以及阿里巴巴等头部企业,建设华东地区重要的数据中心,结合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打造全国领先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平台。强化载体建设,发展大数据产业园,招引和培育数据清洗、加工、分析、应用企业,形成相对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企业数量突破100家,国内外知名领军企业超20家,年营业收入超20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成为南通开发区重要的产业名片之一。

(二)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以打造“对外开放的先导区、产业升级的示范区、创新创业的活力区和生态宜居的新城区”为总体定位,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以大数据、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5G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各领域纵深融合为关键,以打造公共平台、培育龙头企业、完善配套载体为基础,构建高效生产性服务体系和优质生活性服务体系,着力将南通开发区打造成互联网大数据跨界融合的先行区、信息技术创新创业的集聚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服务业应税销售超25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50%,规(限)上企业突破600家,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齐驱并进、共同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格局。

八、推进区域合作,增强发展动能

全方位对接苏南,全方位融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南通市委、市政府从战略高度提出的落实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具体路径。“十四五”期间,南通开发区将强化与昆山、无锡经济开发区的互动,在交通互融、规划互鉴、产业互补、城市呼应等方面强化合作,打造区域合作新高地。

(一)深度融入苏南板块。全面深化与昆山市、无锡经开区的战略合作,学习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开发区、江宁开发区在产业培育、人产城融合、营商环境优化、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等领域的先进经验,构建一体化发展生态。主动承接苏南产业转移、成果转化,实现与昆山、无锡滨湖等苏南地区产业链分工协作、融合发展。

(二)深度对接沪浙发展。以上海1+8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实施为契机,促进区域空间协同一体化发展,加强与金桥、张江、杭州经开区等先进开发园区的沟通联系,在产业互补、网络共建、品质再造、旅游休闲等领域呼应融合,互促共赢。按照资源共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创新跨江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在要素资源跨区域统筹配置、营商环境共建、生态环保共治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三)强化建设通州湾合作园区。大力推进与通州湾的共建合作园区建设,对标国内及沿海先进开发园区的高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会同通州湾,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性质调整,加快合作园区内永久基本农田分期分批调出,并纳入2021-2035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城镇开发边界内;统筹调整25642亩基本农田,力争“十四五”期间首期约3.29平方公里土地顺利开发建设。

(四)深入推进沿江绿色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南通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持续改善长江水质为中心,以狠抓生态景观打造、岸线腾退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统筹做好十年禁渔和渔民生活保障,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以钢丝绳行业整治、化工园区优化提升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全区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

九、推行绿色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美丽新城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三生融合”、“三线约束”,按照美丽南通建设总体要求,立足开发区滨江特点,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建设毗邻主城区的绿色美丽开发区。

(一)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构建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生态景观闭环。范围北起五山国家森林公园,经通启运河城市风光带、能达生态通廊,南至老洪港滨江湿地。串联江海河及城市各生态斑块。并进一步提档升级,丰富植物品种、增加绿化景观层次,提高观赏性。实施更深层次的见缝插绿,形成连续的滨江绿带,面积约60亩。

(二)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强化“以亩产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加快研究制定以亩均税收为基本标尺的综合评价体系,涵盖亩均销售、单位排放产出、单位用电产出等指标,对企业实行精准测评,正向激励,负向倒逼;加强对低效用地企业的分类指导,特别是对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占地面积50亩以上的低效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指导,推动提质增效;采取市场化和行政化相结合手段,加快僵尸类企业退出步伐;研究探索国企收购储备低效用地的措施办法,形成常态化盘活存量土地的有效机制。力争“十四五”期间,土地产出水平实现翻番。

(三)全面优化城市环境。优化现有道路交通组织,加快布局“城市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持续提升能达商务区中心城区功能品质。合理布局城市功能、产业资源、生产要素,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擦亮“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南通金南翼”品牌。坚持集约节约、保护优先,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全面提升环境质量,不断巩固蓝天、碧水、净土、清废攻坚战成果,倒逼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转变,让绿色生态循环的理念深入人心。

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激活发展动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提升政务服务,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更有效率、更加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以“招商选资”来充分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着力加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优化投融资结构上,促进资源整合,实现土地等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利用;在优化产业结构上,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在优化流通结构上,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在优化消费结构上,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模式。

(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一是确立市场主体重要地位。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聚焦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减少微观活动干预,支持更好地参与市场合作和竞争。扎实推进减税降费、减租降息,严格规范涉企收费。重视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增强融资、社保、税收、用工用地用房等政策弹性空间。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沟通渠道。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规划、政策制定长效机制。二是增强国有经济发展活力。开控集团立足南通开发区建设,围绕服务南通市域开发,对标一流,全面转型,实现开控集团总体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三项传统业务、两项新兴业务”,将开控集团打造成为自主造血能力强、市场化运营程度高、在省内具有竞争力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战略布局期,进一步强化政府平台功能,拓展市场化业务范围;战略扩张期,持续完善“1+3+4+5+N”公司治理体系,培育上市重点业务板块,资本运作能力持续提升,商业模式逐步成熟;战略飞跃期,打造成为集聚产城融合、资本运作、园区运营、公司治理等综合能力为一体的现代化、集团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三是强化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落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实施方案细化举措,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投贷联动等重点工作,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推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优化线下联合服务。四是全力推进企业上市。抢抓全面注册制机遇,落地落实企业上市挂牌政策。围绕企业上市过程中的产权办理、项目立项、募投用地、安全消防、注册登记、税费交纳、环保、社保公积金交纳、合法性确认等问题,全面推动协调解决。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上市5-10家。五是坚决维护金融稳定。加强金融宣传,扩大覆盖面,全面增强金融风险意识。持续提升金融监管水平,开展现场检查和穿透检查。优化体制机制,强化金融风险隐患联合处置,进一步加强市场准入和监测预警。积极发展商业保理、典当行、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地方金融业务。六是加强民营企业信用建设。全面做好企业信用贯标,推进信用管理贯标示范企业创建,开展贯标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全面强化民营企业信用建设。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创新市场准入审批模式。推动全程电子化登记,推行“照章联办集成服务”,优化办事环节,实现企业营业执照与基本印章同时领取。协调银行进驻政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开户“代办帮办”全流程服务。加强部门资源共享。借助不见面审批改革,以银行、税务系统、邮政EMS集中办公平台,构建企业登记“一站式服务”闭环服务体系。二是推进工程建设审批改革。继续优化“综合窗口”一窗受理,完善提升“多图联审”、“e联易审”,实现无纸申报、数字传输、网上审查。推行“容缺审批”,优化“企业信用承诺制不再审批”服务。深入推进“审管联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三是建设一体化政务平台。全力打造“能达无忧办”服务品牌,优化完善“江苏政务服务网”南通开发区旗舰店,增加模块内容,扩大覆盖面。聚焦市场准入、建设工程、民生服务三大主题,在江苏政务服务网南通开发区旗舰店上开展集中展示,提供集成服务总入口,为企业、群众提供个性化、套餐式、特色化的服务。四是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和证照数据共享。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优化政务服务“一张网”,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共用,打造功能齐全、办事便捷的开发区网上政务服务网。加快“一件事”主题套餐服务项目建设,精选与开发区项目建设密切相关的主题套餐,进一步扩大上线可办范围,切实做到套餐旗舰店集中展示,材料对外统一受理,系统内部自动分发,实现在线网办集成化、便利化。推动更多的高频服务事项进驻政务大厅,打造“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全程电子化自助服务区”,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五是出台《进一步服务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和《关于进一步优化重大产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的实施意见》、《重大产业项目并联审批操作细则》两项配套文件,主要包括:企业开办全流程“一窗受理”、进一步增强土地保供能力、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进一步优化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推行“三立即”试点、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654提速增效”行动、推行包容柔性执法、建立“企业诉求直通车”制度、开展营商环境建设成效评估、做强“能达无忧办”服务品牌等。全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硬核”支持,增强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的竞争优势。

十一、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提升双循环发展水平

“十四五”时期,是南通开发区打造南通市双循环开发开放样板区的关键时期,要以更强的使命担当,加强系统谋划,统筹协调推进,放大国家战略叠加效应,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提高外贸竞争优势,努力扩大内需市场,加速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水平。一是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不断优化项目审批、报建流程,率先推出承诺制不再审批,优化工业用地出让挂牌流程,缩短工业用地出让时间,实践帮办代办,加快项目推进速度。从项目落地到开工时间较以前缩短了40%,大大提高了落户项目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二是提高利用外资质效。突出目标引领,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完善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综合保税区等重大项目招商目录。围绕智能制造产业,突出模拟芯片和传感器两大重点,高起点规划建设“智能芯谷”和感知元器件产业园。以大数据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际数据中心产业园,规划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走廊,优化整合数据大厦、星湖101楼宇群、创业外包中心等楼宇资源,大力招引大数据应用服务项目。南通综保区加快区港联动、一体发展,招引一批优质重大项目落户。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精密机械、新型膜材料、传感器、智能装备等领域项目入驻,培育形成一批新的特色产业板块。持续加大对全球性跨国公司、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的招引力度。

(二)巩固提高外贸竞争优势。一是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切实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重谋划抓落实优服务,抓订单稳市场保主体,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强统筹建载体促创新,力争外贸稳中提质,力保外资结构优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出台和落实出口退税、外贸信贷、出口信保、出口转内销等系列稳企纾困政策,帮助企业积极防范订单风险,激发企业活力。二是大力开展外贸强基行动和外贸护航行动,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针对进一步扩大开放稳外贸稳外资,支持外贸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积极保障出运前订单被取消风险。推广“信保+担保”,为外贸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支持;支持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业态,扩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带动中小微企业出口;完善吸引外资政策环境。提高外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便利度。再贷款再贴现专项额度、进出口银行新增贷款规模等同等支持外资企业等。

(三)提升开放载体平台功能。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十四五”期间,进出口额年均增长6%,力争2025年实现90亿元,累计实现400亿元。聚力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为主的保税加工业,壮大国际贸易、跨境电商产业,不断探索检测与维修、保税展示、期货保税交割、融资租赁等新型保税服务业,力争完成3个10亿元项目、1个20亿元项目。在初步实现区港联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区港直通,形成区港高效联动、协同发展的格局。将南通综保区打造成上海自贸区升级版。南通开发区力争建成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区。

十二、强化特色文化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坚持文化惠民、文化益民、文化利民原则,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提升文化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符合开发区实际、有特色、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全面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一是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整体推进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域覆盖,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实践活动,形成具有开发区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样板。打造供需对接精准、特色服务明显、群众满意度高的服务品牌。二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创作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艺作品,建设一批大型公益广告传播核心价值观,挖掘一批文明典型,推荐一批身边好人,推动关爱帮扶各类道德典型制度化常态化,激励凡人善举。持续深化道德讲堂建设,常态化开展诚信“红黑榜”名单发布、更新,不断推进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三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公益广告提质工程、文明服务工程、文明交通工程、文明旅游工程、文明餐桌工程、文明新风工程等“六大工程”,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二)健全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全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讲好开发区故事。一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落实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创建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县级一级馆评定。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到2025年,全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率100%,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750平方米以上。二是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持续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月、全民文化节、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文化活动,持续做优做强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三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推动街道文化站、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星级评定,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统筹管理,实现区图书馆与街道书屋、社区书吧的图书通借通还、定期更新流转,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完善免费开放保障机制。

(三)打造文化产业新高地。一是培育壮大文化发展企业。深化国有企业公司改革发展,提升民营文化创意企业竞争力,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力争各类所有制文化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体量显著增大。二是促进文化创意与数字产业融合发展。借力“大数据+”新动能,拓展文化+新思维,整合文化、创意、科技、资本、制造等要素,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创新先导性、内容主导型、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数字文创与视频产业。三是做优文化产业载体平台。重点培育南通数字文创(视频)产业园、星湖“101”创意设计中心、能达数据信息应用园区等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一德创意示范基地、好一家现代家居等文化创意园项目建设,加快园区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着力打造紫狼软件网游数据服务平台、西工大设计研究院、雅工尚造等单位,与制造业、服务业线上线下互动,打造综合性、专项性、区域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平台。到2025年,力争培育1-3个国家级、3-5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四是做强江海文化旅游品牌。以世外桃园休闲农庄、茗田仙境等品牌景区、乡村旅游点为依托,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以龙腾路生态通廊、活力岛体育公园、湿地公园、老洪港保护区为重点区域,打造体验性休闲旅游品牌。依托星湖101街区,形成综合性体验式旅游区域。

十三、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运用市场化手段,借助社会资本,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服务,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并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更好的教育。一是发展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构建公益普惠、方便就近、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新举办5所以上公办园,设立省优质园创建基金和普惠园发展基金,积极创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关注特殊儿童入园需求,实施全纳教育。加强0-3岁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探索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二是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新举办1所小学,两所初中,完成星湖小学二期工程,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100%。创建2所省级及以上体育或艺术特色校,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创建 “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三是打造高品质的高中教育。精心组织实施高中新课程方案,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创新培养模式,瞄准培养创新人才,创建五星级高中,教育质量在市区保持第一方阵。四是发展开放惠民的终身教育。加强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做优做强社区教育文化共同体特色品牌,到2025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70%。进一步加强老年大学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推动中小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积极引入1-2个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学校,建立开发区教育职业教育新生态。推进智慧共享的现代教育,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改革,创新教师发展培养机制。

(二)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一是完善养老服务保障。鼓励各类养老机构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承接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延伸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全面推行机构、社区、居家、医护“四位一体”链式养老服务模式,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机构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二是强化儿童福利和权益保护。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关爱之家”建设,引进、孵化儿童福利服务专业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儿童福利、儿童关爱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加强困境儿童关心关爱措施保障,营造全社会关注困境儿童成长的良好氛围。三是促进民政福利事业发展。加强城市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推进殡葬移风易俗,大力推行绿色生态葬和监控文明祭扫方式。积极打造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四是强化退役军人服务。加强思想权益维护建设,定期对困难退役军人开展精准帮扶援助。成立“退役军人之家”数量不少于10个,完成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三年星级创建工作。有序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确保退役军人政策知晓率、适应性培训率、技能培训率均达100%,招聘社区工作者时退役军人占比不低于20%。高质量完成移交安置工作,待安置期间生活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待遇保障完成率达100%。

(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一是深化健康开发区建设。推动全区公共卫生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促进卫生健康服务模式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全面推行公共场所控禁烟。科学实施病媒生物防治,减少虫媒传染病与新冠肺炎叠加风险。二是深化医疗卫生领域改革。建设现代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建成特色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强化上下级用药衔接,提升区域内首诊率。推进个性化契约服务,实施全过程健康管理。强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加强短缺药品监测管理。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药物品使用比例及金额占比达到90%。

三是健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公立二级综合医院建设,加强区域性基层医疗卫生中心及社区医院建设,推进示范化工程,到2025年建成2家省级示范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推动涉老的制造业、旅居养老服务业养老产业发展新模式,老年健康管理率达90%以上,更好实现“老有康养”。四是提高公共卫生应急防空能力。建设统一高效、响应迅速、科学精准、联防联控、多元参与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公共卫生机构、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推进防治结合。加强疾控、卫监、妇幼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职能,实现合署办公。健全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全区疾病防控、卫生应急能力。

(四)更具活力的职工群众。一是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积极申报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统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加快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户外体育设施建设。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开展全民健身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二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体育+金融、体育+互联网、体育+科技、体育+数据应用等融合发展。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扩大体育服务供给,培育体育消费市场。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三是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和志愿服务文化。加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创作具有时代特征、体育内涵、地方特色的体育主题文艺作品。

十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加快区域治理现代化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区有机统一,不断提高法治开发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水平。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不断提升安全水平。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规范化水平,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群众更满意的平安开发区。

(一)持续深化法治开发区建设。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深化政法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内部监管,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进一步优化政法领域公共服务。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持续推进行政审批服务高效化、便民化,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加强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管理,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长效机制。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健全依法化解纠纷机制,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完善行政调解、行政裁决、仲裁制度,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二)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优化整合社会面监控资源,打破部门、行业壁垒,推动全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统一接入公安机关视频监控体系;优化治安监控增密更新,提升监控点位密度,未来5年增密补盲、改造更新治安监控点位5500路;优化软硬件设施改造升级,使之适应高清点位使用、存储的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治安、安保维稳实战需求。建设专业巡防指挥中心,加强重点部位警务站建设,全力推动社会面巡逻防控体系转型升级,真正落实“135分钟”快速反应需求;依托“平安前哨”工程,优化全区巡防资源配置。

二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齐抓共管”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强化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和责任追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与整治,促进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道路交通、船舶修造、水上交通、消防、特种设备、水利设施等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再上台阶。实行最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管措施,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辨识管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加强监管监察执法体系建设。加强全民安全生产教育,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三是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安全应急响应能力,制定和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处置救援、社会动员、舆论引导、恢复重建等机制,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健全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应急意识和紧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提升气象、水文等多种灾种、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识别、预警预报、精准治理水平,增强对园林安全、山林防火等重点领域的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推动综合减灾工程建设。做好常态化风险评估、预案修订、物资储备、队伍建设、装备配备和实战演练等工作,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长效机制。

四是保障食品药品领域安全。构建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第一责任“三位一体”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健全完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药品零售和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信用评价、风险等级分类、“红黑榜”制度等监管机制,实现企业基础数据、日常监管数据与信用数据的有效对接。以重点品种、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为突破口,深入开展食品药械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药械流通使用秩序。强化风险防控,加强药物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健全完善快速高效的应急处置体系和群防群控的社会共治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和科普教育,提高社会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素养。

五是加强信息网络空间治理。以“聚焦实战、立足应用、注重实效”为指导,紧紧围绕构筑虚拟现实合一、网上网下合一、警情稳情合一的风险感知新体系,积极推动全区公安互联网警情、稳情监测处置工作从分散向归口处置转型升级,全力构建情指吹哨、部门报到、触发联动、合成处置的风险监测处置新模式,打造全天候在线、全网域覆盖的社会安全稳定“预警器”。

六是提升消防安全防护水平。加强消防队站建设,科学规划消防站布点,确保符合“5分钟”消防要求,建设微型消防站。加强区域联防组织建设,实行安全互查、应急互助,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和消防演练。强化消防工作责任落实,推动社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推进行业系统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化。落实消防员职业保障政策,实现政府专职消防员高危补助与消防职业承担的责任和风险相适应。深化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加快推进消防主题公园建设。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区域治理现代化。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抢抓省委试点机遇、紧扣市委要求,紧贴全区实际,推动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高标准起步、高质量开局、高水平推进,打造“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区域治理改革试点新模式。围绕党工委管委会工作重点、人民群众关心热点、社会治理突出难点,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总原则,形成区街两级指挥、四级联动治理体系。横向联动32个部门,纵向指挥5个街道(老洪港)、38个社区、452个网格,形成覆盖全区的区域治理联动指挥协调调度体系。二是持续加强基层社区建设。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中的主导作用,深化社区协商,丰富“微自治”形式,扩大群众参与。按照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的国家标准,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与登记、年检(年报)、评估“三同步”制度,引导社会组织健全内部治理,依法依章开展活动。推动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资金扶持的机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

十五、健全保障机制,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强化要素支撑,激发全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规划任务顺利实现。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党对规划实施的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各个环节。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团结全区人民为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努力奋斗,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群策群力完成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二)健全统一规划体系。全面建立以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制成的规划体系。特别是做好与国土分区规划的衔接。统筹规划全过程管理,优化实施评估与调整修订。

(三)强化要素保障支撑。强化用地保障,开展低效用地清理,力争释放1万亩以上低效用地。强化岸线保障,结合全市港口规划修编,全面优化港口码头利用,提升效率。强化项目保障,

“十四五”期间,安排实施一批重大的基础设施、民生福祉、环境优化、产业发展项目,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600亿元以上。

(四)全面加强规划实施。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分解规划目标任务,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开展规划实施考核。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加大对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跟踪反馈力度,及时解决规划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